中国新建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一年间成功记录了发生在南极地区的百余次地震,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常利军5日对记者说。
据介绍,从2010年底至2011年底,中国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数字化宽频带地震记录仪(CMG-3ESP)“捕捉”到了发生在南极地区的百余次地震,其最大震级达里氏4级左右,最小震级约为0.5级。
南极板块由位于地球东半球的南极地盾、位于西半球的南极造山带和横贯南极的山脉造山带等3大构造单元组成,具有独特的构造环境,是地球上唯一被地球自转轴穿过的大陆。常利军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南极大陆的地震观测落后于地球其他地区,甚至一度认为南极是“没有地震”的大陆。随着科技进步,研究人员通过观测发现,尽管南极地区的地震活动程度没有其他大陆高,但仍可监测到一些震级较小的地震。
位于西半球南极半岛北部的中国南极长城站,紧邻南极板块和斯科特板块的碰撞边界,是开展地震学研究的理想场所。中国在1986年建立了南极长城站地震台。2010年底,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在长城站重新选址建立了新地震台,布设了先进的数字化宽频带地震记录仪,极大提升了中国对于南极地震的观测能力。
“全球发生的地震,只要其释放的能量足够大,所产生的地震波能传递到南极长城站,都可以被这台地震仪记录下来”,常利军说。
通常4级以上的地震才能被人体感知,因此即使发生百余次地震,但由于震级较小,在南极的科考队员不一定会感觉到,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记录下来。常利军解释说,南极地区的地震震级偏小,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地球其他地区,南极大陆比较稳定,地震活动程度较低。
据常利军介绍,南极长城站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数据有助于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南极的地震活动和壳幔结构,并通过测量地震波,结合南极科考取得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索这一地区的动力演化特征和不同板块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