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5月28日唐山4.8级不同的声音
5月28日至29日,河北唐山地区发生两次地震。不同的专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
中科院院士、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瑾:本次唐山地震与日本地震有关,属于一次“应力场”的调整,唐山暂时不会产生更大的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张晓东研究员:“近年来,该地区余震活动水平不高,最大为4级水平,这次4.8级余震是唐山老震区余震的正常起伏活动。”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此次唐山地震和2010年发生的地震一样,都处于唐山大地震能量衰减期中,从时间和空间特征都符合余震的特点。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对余震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解释说,虽然地震的孕育过程很长,但地震的释放时间相对来说是短暂的,虽然每次地震后会有地震活动应力调整,也就是说可能会发生余震,但此次地震与那次大地震已经相距36年,这么长时间后发生的地震不宜再称为余震。
其实,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专家们有不同的观点,应是很正常的事情。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就因为术有专攻,学有专长,各自的知识结构不同、思维习惯不同、研究方式不同,积累的资料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张晓东、蒋海昆、孙士鋐等都是专家,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思维路径。同时,都是各自的逻辑推测,都是有待后续客观事实论证的学术研究观点,也不是对本次唐山4.8级地震的终极的结论。
不同的专家从自己的学术研究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多数倾向本次4.8级地震仍属“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2、网友质疑很正常
“一个专家说是,一个说非,哪个是正宗的专家?”“一会是一会不是的,能靠谱点不?”“专家改口真快,昨天还说是1976年余震,36年的余震,被质疑后今天有改口说是正常活动状态!”“我们到底听哪个专家的话?”这些就是网友们的一些言论。还有很多毫无积极意义的谩骂。在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研究阶段,专家们对同一事件持不同观点或存在争议是科学态度的真实反映,也是科学探索的必经过程,网友们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注值得尊重的,他们质疑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
3、地震预测预报正处在科学探索阶段
科学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恰恰相反,货真价实的科学真理,都是等待被否定(被证伪)的真理,这已被英国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真陈述过。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假设、证实或证伪、否定或扬弃”的无限序列。从地心说、日心说,到处处中心说;从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到弦理论;从原子论、基本粒子理论到夸克理论、色理论,莫不如此。绝对真理只有一个,却谁也无法达到和把握。这就是康德对人类认知能力局限性的悲叹,也是诸多不可知论者的哲学陷阱。人类关于地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没有权威结论。至于28日河北唐山发生的地震,究竟是不是唐山大地震的余震,网友们不妨耐心等待专家们更多的讨论、对弈、激辩,不必期待终极结论。
人类能够探索到的真理,无一例外都是相对真理,而相对真理有无限多个。绝对真理是无限多个相对真理序列之总和,不仅探索真理是一个过程,准确说,真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或者说,真理只有作为过程来看才有意义。地震专家,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对于地震的研究和探索,永远都在探索过程之中。所以,地震专家对于具体的地震现象,仅仅都是自己的学术观点。对于28日河北唐山发生的地震,究竟是不是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持肯定意见者和持否定意见者,都得承认是具有某种局限性的分析,有待后续客观事实和科学研究来验证。
4、科学知识普及任务艰巨
从网友们评论可以看出,对目前世界地震预测预报的现状、水平和发展情况的了解存在一定局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等方面宣传普及工作,提升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
(注:部分内容节选自《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