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07 来源:科技日报
四川大学地球物理研究室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及美国科学家携手,重新对地球固态内核的年龄进行估计,测算出其年龄介于10亿到13亿年之间。最新研究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团队历时两年,通过将激光加热的铁样品在两个金刚石砧之间挤压从而创造出类似于地球核心的环境,...
发布时间:2020-08-31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胡万万、导师李鹏飞研究员与国内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亚造山带弧—弧碰撞拼贴动力学过程。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构造地质学杂志》。增生型造山带的形成机制与造山模式一直以来是地球科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中亚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东欧、塔里木...
发布时间:2020-08-17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地磁场起源于地球外核,穿过壳幔到达地表并延伸至太空,是认识地球圈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窗口”。不仅如此,地磁场也是地球的“保护伞”,屏蔽太阳风带电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减少大气离子逃逸,从而保护地球宜居环境。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地磁场存在从百万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
发布时间:2020-07-31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一条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的预警消息引发公众强烈关注。湖北省恩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近日发布预警称,因清江上游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造成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随时有溃坝形成洪水下泄的危险。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清江堰塞湖处置进展如何?针对堰塞湖险情,通常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7-24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地球科学评论》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团队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基于东亚二叠、三叠纪的四足动物化石重构了东亚板块的拼合历史。刘俊告诉《中国科学报》,多年来,他一直在思索“为什么在我国的某些地层找不到四足动物化石”,直到最近才算有了初...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内部结构及动力学学科组特任研究员邓阳凡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彭志刚、天津大学教授刘静合作,在海原断裂带的蠕滑区域发现重复地震。相关研究7月18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固态地球》。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发布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科学报
看过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后,你也想到地心历险去?别急,先学会游泳再说。一项新研究发现,地心可能包含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比地表的海洋要多得多。超过45亿年前,地球由围绕新生太阳旋转的氢气、尘埃和其他物质聚合而成。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它的氢——水的组...
地球上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而形成的。那么,哪些地质过程在山脉地貌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呢?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汪进在《科学进展》发表论文发现大地震在山脉地形地貌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脉地貌是山体抬升和侵蚀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布时间:2020-06-19 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下载此 PDF 文
发布时间:2020-05-29 来源:中国科学报
青藏高原构造简图。青藏高原是由不同的地块拼接而成,各地块的形成过程不同而又有机地统一。红色圆点为本文涉及的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古海拔研究地点。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是新生代全球最为重要...
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是二十世纪地球科学的巨大成就。板块构造为我们认识地球内部运作机制,特别是大洋的产生和消亡历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框架。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是由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组成的,属弱构造变形的刚性块体。地球的岩石圈被许多大型断裂或构造带分割成若干...
发布时间:2020-05-14 来源: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
发布时间:2020-04-26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离震中较近的定日县、拉孜县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监测和风险防范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波信号传到地震台网,据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级、发震时刻、深度、破裂机制等参数。地震监测如何做到“...
发布时间:2020-04-20 来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版权所有:陕西省地震局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边家村水文巷四号
电话:029-88465498(应急值班) 邮编:710068
陕ICP备11004727-1号 网站标识码bm5326000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295号
网站地图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