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6秒,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夺走了24万同胞的生命。过去的37年间,我们又经历了澜沧、耿马、汶川、玉树大地震以及刚刚发生的7·22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一次次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伤痛,不断提醒着我们,灾难不能被遗忘。
活着是一种幸运
如今已是八十岁高龄的林复德是西北电建一公司的退休职工,1974年西北电建一公司(原陕西省电管局陡河电站工程处)在唐山援建陡河电站的时候,他作为工程处的副总工程师奔赴唐山。为了完成"三年建成"的任务,西北电建一公司的职工以及家属两千多人来到唐山,在那里"安居乐业"。
在唐山,林复德和他的同事们居住的是2层的简易宿舍,用毛石、砖建成,地基很浅,这在当时的工地上已经算是条件很好的了。他们在这样的房子里一住就是2年,直到唐山地震毁掉了这一切。
唐山地震发生的当晚,林复德工作到很晚,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他没有回宿舍,而是直接去了办公楼的现场指挥部。那是一栋五层的建筑,现场指挥部在一楼。3点42分,地震发生了,林复德从床上弹了起来,又重重地摔下,他迅速扶住床,稍作镇定,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逃出去"。可是当他踉跄着去拉门的时候,门已经严重变形,根本无法打开,他又去到窗台边,却因为有东西砸下来,他只好又退回房间,贴着墙站立着,后来外面逃出的同事帮他摇开了门,他才得以逃生。外面的空地上,有很多和林复德一样逃出来的人,却没有声音,"大家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都呆呆地站在那里。"林复德打开逃出来时随手抓起的手电筒,这一道光线才让人们有了一丝躁动。回过头再看刚才逃出来的办公楼,"三层以上全没了,宿舍区那边80%也都没了。"就是现在,当他回忆起当时灾难现场的情景时仍然心有余悸。
随后,这些从废墟中逃出来的人很快组织起来开始救人,然而巨大的地震灾害最终还是夺走了西北电建一公司的职工及家属581人的生命。
开展自救互救一周后,林复德他们到厂区查看设备受损情况,此时他才发现,他们忙碌了两年的建设成果,已经完全被地震摧毁殆尽。
如今,林复德身边许多痛失亲人的同事,都不愿意诉说那段经历,即使常常想起,也不愿再提。经历了此次生死考验,林复德常常会说:活着是多么的幸运啊,他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以前我对地震没什么了解,就像我们的宿舍,我不知道需要抗震的。唐山地震后,我很关注地震灾害,自己也知道了该怎样合理避震。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科学的避震自救知识,重视房屋的抗震设防,不要忘记唐山地震的教训。"
从惊喜到惊魂
家住西安市临潼区的丁振安老先生同样对唐山地震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他的妻子就是在唐山地震中受了刺激,至今精神状况不佳。
1976年,丁振安还是东北辽阳化纤总厂的一名基建工程兵,那已是他在东北的第三年。由于那时通信不便,加之是临时决定与丁振安回乡探亲的战友一起到部队去,丁振安的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起去部队看望他的事,并没能提前通知到他。然而,这场原本的惊喜,最终却变成了惊魂。
丁振安妻儿随同其战友乘坐从北京开往大连的129次列车在到达古冶车站附近时,列车司机似乎感受到了什么异样,将列车紧急制动,不多时,地震就来了。车上的人们惊呼着、哭喊着,由于铁轨严重变形,他们的列车被困在了那里。因为地震发生是在半夜,又是在路途当中,消息一时传不出去,列车在那里困了2天,好在列车上的人们自发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组织大家自救,还在附近的一辆货运列车上找到了西瓜,车上的人们才渡过了这没水没食物的2天。第三天,人们在焦急中等到了沈阳军区前来救援的人,列车上的人们才乘坐汽车转移了出去。然而,丁振安的妻子却在目睹了列车附近村庄以及汽车途径之处地震灾难的惨状后,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
见到妻子和孩子的丁振安无比吃惊。地震后他所在的部队派出了医疗队去唐山救援,他知道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但是他却没想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那时正在经历灾难。听到战友向他描述的灾区惨状,丁振安感同身受,"我不在现场,但是看到我妻子受惊的样子以及听到战友的描述,我知道那一定很惨烈,据说到处都是死人、伤者以及悲伤寻找亲人的人们......"说到此,丁振安哽咽了。他的妻子在一旁用不太清楚的语句说着:"那时候的事我都不记得了,不记得了。"是的,没人愿意去回忆那些伤痛。
丁振安说,后来去唐山救援的医疗队回到辽阳,立刻对厂里的干部进行了地震救援科普培训,结合唐山救援实际向他们讲述了地震伤者的救治方法,让他们受益匪浅。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丁振安和他的战友们开始接触到地震科普知识,直至现在,当汶川、玉树地震时,丁振安都会十分关注,并不断去自学一些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
说起唐山地震带给他的教训,丁振安说:"地震这样的天灾人们无法抗拒,但是学习并掌握科学的防灾避灾和救援知识可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伤害。"看看自己的妻子,再看看自己的女儿,丁振安说:"37年了,可我对唐山地震还记忆犹新,希望人们牢记这场灾难,时刻提醒自己保持防灾意识,遇到地震才能临危不乱。"
地震监测,心系唐山
对唐山地震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灾难的亲历者,还有那些奋战在地震监测一线的地震工作者们。
张春生退休前是陕西省地震局的高级工程师,1976年,她在西安基准地震台(当时叫子午基准地震台)工作,唐山地震的时候,她刚参加工作半年。1976年7月27日晚上是张春生值班,28日凌晨3点多,凌厉的警报声将她从睡梦中惊醒,"地震了"这是第一反应,她以最快的速度跑过去查看地震记录仪,眼前的情景把她惊呆了:一台笔绘记录地震仪的记录笔已经被打脱,另一台光记录仪吊丝也已严重变形,她说:"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很大的地震,必须尽快处理上报。"于是,她赶紧打开了随时待命的强震仪进行记录,从记录图上的地震波形可以初步判定,这是一个发生在国内、距西安不是很远的大地震,张春生的内心纠成一团,"我从未遇到过这么大的地震,心里特别紧张。"
此时,听到警报声的台长刘家骅也赶了过来,还叫来其他同志帮她打开收音机接受国际天文台信号、校对值班室的天文钟,等强震仪记录到完整的波形后,张春生取下记录纸,并换上新纸继续记录。"取下来的记录纸要浸泡在松香酒精液里,浸透后再取出来晾干,但是当时大家都很着急,希望尽快进行记录分析,我们就用嘴吹,记录纸还未完全干透我就开始量图计算了。"经过分析,得出了发震时间、震中距、方位角和震级,虽然无法确定震中,但是可以判断出地震发生在北京附近,张春生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我是北京知青,我的家人都在北京。可是来不及多想,我得赶紧把资料和结果上报。"当张春生编好电文,通过电信局发出地震速报电报后,她看了看时间,4点整,她用20分钟就完成了此次地震信息的速报。
直到早上9点,国家地震局才回报: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6秒在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地震震中在唐山开平区越河乡,即 北纬39°38',东经118°11',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张春生后来才得知,西安、兰州、成都、渡口地震台是全国仅有的四个完整记录唐山地震的台站。因为此次唐山地震,张春生对她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深切感受到作为地震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肩负的神圣使命,即使在政策允许、众多知青纷纷返回北京工作时,她依然选择留在陕西、坚守在地震预报工作岗位上直到退休。时至今日,她的QQ名依然是"地震波"。
"我在地震行业工作了三十多年,期间经历了不少国内外大地震,但是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唐山地震。目前,人类都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以及震后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灾难来临时才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张春生感慨道。
一直在地震行业工作的刘振江,也对唐山地震记忆犹新。当时他在延安地震台工作,当时因为延安台条件有限,仪器没有报警装备,直到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接到要求上报数据的电话,他才知道有地震发生,然而由于地震记录仪限幅,记录到的数据除了发震时间、震中距和方位角,还无法计算震级。后来当得知是唐山遭遇7.8级大地震后,他的心情很沉重,随后他就想,一定要对身边的人进行地震科普,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至今,刘振江还保存着1976年在延安为300多名干部群众在一座在礼堂里进行地震科普讲座时手写的讲稿。"这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他翻着发黄的手稿说。
唐山地震已经过去37年了,对于现在的人们,虽已远离那个年代,但这场让无数家庭残缺不全、造成40多万人死伤的灾难不该被忘却,直面当前的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重忆历史,审视灾难,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