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我和同事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唐山举办的2016年中国风险管理峰会----地震巨灾保险研讨会。第一次走进这个因1976年7.8级大地震在我脑海里印象深刻的城市,之前因职业缘故对经历大震洗礼的唐山有过很多想像:那座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建筑、地震时遭受地震破坏较小的煤矿、那辆开到北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唐山地震灾情的大卡车、那条在地震中变形的火车轨道、被地裂缝溢的神奇气体只烧焦一半的青辣椒;还有传说中地震前的种种不寻常的前兆现象......也许是职业的敏感吧,一直向往到唐山一探虚实。然而直到唐山地震40年后才真正来到这座城市。
走出车站,伴着清新的空气,映入眼帘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街区、漂亮的公园广场,让我无法将曾经的地震灾难与这座现代化的城市联系在一起,但是想方设法寻找大地震的印记的计划依然无法改变。
唐山抗震纪念馆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会议主办精心安排,开会地点位于唐山抗震救灾纪念馆对面,通过宾馆房间窗户,能够鸟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全貌。唐山抗震纪念碑坐落在广场中央位置,它与唐山抗震纪念馆遥相呼应。按当下对会议的相关管理规定,会议主办方没有专门安排参观时间唐山纪念馆的时间,我们只好见缝插针,选择会议休息时间(午饭后)自行前往纪念馆,还好参观纪念馆凭个人身份证件就可免费领取门票。
唐山抗震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也就是唐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0之时,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改扩建后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2006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展改造,目前是一座集纪念性、时代性于一起的综合展馆。
纪念馆由序、百年城市工业奠基、罕见震灾举世震惊、抗震救灾气壮山河、新城崛起靓丽宜居、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等9个部分组成。其中,序厅里三组巨幅铜制浮雕展示了唐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型玻璃地台模型让观众清晰看到唐山整体的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划;罕见震灾举世震惊展厅由实物展品、地震灾害图片、地震科普电影等组成。尽管曾经多次在资料和影视中看到过唐山地震灾害场景,然而在参观过程中再次看到唐山遭受地震灾难图片时,我还是再次被震撼了:一个百万人口的近代工业化城市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没有几栋站立的房子,地面上绵延数百米的巨大裂缝,滦河大坝上数米落差的塌陷,桥梁断裂,铁轨扭曲成S型,水井干枯;灾区民众赤裸着身体自救互救,解放军奔赴灾区徒手抢救被压塌群众、带着防毒面具掩埋遇难者遗骸.....;地震科普电影让人身临其境,加深了对地震科普知识的理解......,整个展览体现了回顾创业历程、告慰罹难同胞、追忆八方支援、教育激励后世子孙的主题。
当今唐山,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是一座宜居靓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在等待纪念馆开门时,我们遇到一位在纪念碑广场绿漆漆化林带散步的老者,我向老人家打招呼问好,试着问:他人家您高寿?老人说他83岁了;您是唐山本地人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我再问:您一直在唐山工作生活?1976年时在做什么工作?对唐山大地震的印象?老人说,他是开滦煤矿的高级工程师,唐山大地震那天,上夜班回家晚了就睡的很沉,地震的摇动他尽全然不知,他是被家人在第一次强烈地震后拖出房间的,他们家住的是法国人,早年间建造木屋架房子,没有倒塌,他和家人都没有受伤,煤矿的损失开始并不大,主要是因地震造成停电,排水受影响,涌水淹了坑道才造成了损失; 这个地方(他指着纪念碑广场),是原来的市中心地区,也是煤矿的采空区,这附近及周边的房子几乎都倒塌了,死的人也很多。我问他震后是否考虑过要离开唐山调到其他地方去工作?他说,从来没有那个想法,家人祖辈生活在这里,故土难离,再说,大地震后政府及全国各地都支援唐山建设,在生活上有国家、矿上的关照还有同志们互相帮助,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离开唐山,生活在这里习惯了......老人家平和、淡然地讲述着自己的地震的经历和对大地震的记忆,似乎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来唐山参会之前,我曾看到关于唐山地震遗址的资料,所以就打算一定要去看看,为此特意将返回的车次做了调整,挤出半天时间走访了目前现存在唐山市区的几处当年大地震的遗迹。
6月29日一早,我们从宾馆打车前往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路上我询问出租车师傅,您是唐山人吗?您还记得当年唐山大地震吗?他说,自己是唐山本地人,唐山地震时他14岁,清晰记得那场大地震。不过,他家住在郊区,房子是木屋架的,虽然损坏严重,但没有完全倒塌,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都没事,但是他的大伯父在市里工作,一家人在市区居住,由于房屋倒塌,大伯父一家及其子女死伤多半,名字都镌刻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上,清明节时我们都到那里祭奠亲人。他说,一直记得当年地震后,解放军给他们搭防震棚,帮助盖房子的情形。我又问了他一个同样的问题,是否因为地震要离开唐山?他说,没有想过要到外地去,生活在自己的家乡还是好,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房子盖结实,再学点防震的知识,就没事了。我问他,现在听到那里发生大地震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或想做的事是什么?他说,最关心的是人员伤亡情况,最想做的就是能去灾区救援,当年我们唐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援助,人要知恩图报才对啊!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就计划去四川救援呢!......这场大地震让亲历者更加关注地震事件,更加珍视生命感恩同胞!
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是一个依托当年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迹和场区建成的,也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内保留了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造车间、通过厂区的一段铁轨、烟囱等地震遗迹,修建了纪念大道,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纪念水池和主题雕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科普馆等。
地震遗迹之一是建于1959年的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南北走向的3跨厂房,震后保存下来只有厂房中间倾斜的立柱;地震遗迹之二是一座原高27米的烟囱,地震时断成三截并内套在一起只剩下9米高;地震遗迹三是通过厂区的一段铁路,铁轨在地震时扭曲成S形。据记载,地震时这里处于地震烈度11度区,车间围墙倒塌、屋架塌落。现在这里草木丛生,无法想像这里曾经是当时国内最大机车铸造车间的辉煌。
坐落在遗址公园中央的是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上面镌刻着在1976年7.8级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5组13面墙体是按罹难同胞生前居住区域或工作单位划分的,永远铭记着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
地震博物馆
唐山地震博物馆位于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分为纪念展厅和科普展厅两个部分。纪念展厅位于地下一层,展出了多幅唐山大地震灾害图片和抗震救灾珍贵实物;纪念展厅里有7个大型景观,复原了当时的地震灾难现场和救灾场景。
纪念展厅里特别引起我关注是那辆开到北京报唐山地震灾情的那辆大卡车的是那辆由开滦煤矿工人师傅驾驶的红色大卡车,还有那颗被烧焦了半的大青椒。据介绍,地震后,由于整个唐山与外界联系中断,为了将唐山的地震灾情尽快上报给党中央毛主席,震后30分钟,唐山矿前工会副主席李玉林等4位工人师傅开着这辆矿山救护车赶往北京,4小时后抵达中南海,向党中央报告了当时唐山准确的地震灾情,为党中央部署抗震救灾赢利了宝贵的时间。
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直到在地震博物馆纪念展厅里看到这辆车实物及工人师傅生动形象的蜡像,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是发生在唐山大地震后的一个真实故事。对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后,10分钟内中央电视上就发布了来自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三要素信息,温总理快速做出抗震救灾等工作部署的情形,今昔对比,深感科技进步对防震减灾工作巨大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那颗被烧焦了一半的大青椒一直是我用所学地震知识无法解释的一个迷,只烧焦半个辣椒,是怎样一种能量?如此大而快速?地光吗?不是,地光是一种光应该不会有热量;是一种放射性气体?是什么放射性气体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而且瞬间烧焦辣椒一半另一半是完好无损的?大地震留给我们许多难解之迷,需要不断研究探索。
地震科普展厅,由于正在修缮,有点遗憾。据介绍这是一个全面介绍古今中外地震现象、普及地震科普知识的主题性科普馆,分为序厅、地震科学展厅、地震活动观测展厅、地震灾害防御展厅、地震紧急救援展厅、4D动感影院、地震模拟环幕立体影院、防灾体验教室等,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地震的强大力量,还能了解掌握地震灾害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
华北理工大学地震遗迹
离开地震遗址公园,我们立即赶往另一个位于市内的地震遗迹--华北理工大学(原唐山理工学院)内保存的地震遗迹。走进地震遗迹所在的华北理工大学老校区,经询问我们才找到当年的地震遗迹。
远远地看去这里已经是一片长满杂草的残垣断壁,地矗立在操场和新建教学楼旁边,整个大楼内部都由钢架支撑保护,维持着大地震破坏后的状态,四周被围栏和警戒线保护着,提示这里潜在的安全危险。
经历了近40年的风雨,加上保护措施有限,地震破坏痕迹的虽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依然完整保留着地震后的基本原貌。时值中午时分,这里相当安静,在图书馆地震遗迹前矗立着成书本状的纪念碑,呈现为打开状,记载着这座图书馆布局、建筑结构及地基情况及大地震对图书馆的破坏情况。这里的地震遗迹是原河北理工大学的图书馆,因此,遗址前方的纪念碑被设计成书和古城堡模型两部分。从纪念碑碑文上的记载获悉,这座图书馆是1976年7月建成并刚刚交付使用当月就被7月28日的7.8级大地震毁坏了。
从保存下来的地震遗迹可以看到,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图书馆大楼被完全扭曲且梁柱断裂,形成错综复杂的倒塌现场:阅览室西部倒塌,东部震裂,图书馆书库部分的一层在强烈的地震波中发生粉碎性损坏,但是二至四层仍然为一个整体,并向东北方向移动了约1米。这些都来自巨大地震力的破坏,专家们一时无法解释地震力是怎样造成如此破坏现象的,完整保留这些地震遗迹,既给后来者以警示,也为进一步研究地震留下真实的研究样本,因为,灾难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所在。
时间仓促,探访唐山大地震印记的脚步匆匆,但是收获了对唐山地震的记忆,不仅看到了今日唐山的巨大发展成就,见识了经历大震但坚强乐观向上的唐山人,还亲眼目睹了当年唐山大地震巨大的破坏力造就的地震遗迹,特别是见证了唐山地震留下了珍贵实物和真实的抗震救灾故事。在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写下这篇唐山大地震记忆,希望大家能铭记历史,做好震灾防御,保护生命安全,减少地震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