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目前还是世界难题,一些国家能够做到地震预警,但预警能力也十分有限。
截至4月23日,四川芦山地震共造成193人死亡,让人倍感遗憾的是,在伤亡者中,竟有身在成都、重庆等地的数人,惊慌中跳楼导致重伤甚至死亡。据媒体报道,成都有3人在强震发生时因惊吓跳楼死亡。成都大学5名学生,在地震发生时采取不当避震措施,从楼上跳下,导致受伤,其中一人重伤。重庆一男子因恐慌从三楼跳下,脑部重伤。4月21日,一次较强的余震持续了10秒左右,西南石油大学一名学生从宿舍楼跳下。
那么,如果地震预警系统真的灵光,这些被恐惧折磨的伤亡者,是否可能做出另一种选择?该不该有?有没有用?围绕地震预警,疑惑与争论从未停止。
假如地震可以预测
芦山地震前晚,微博"预报中心"发帖说,有动物异常表现并"预测"地震,就在芦山地震前不久,4月17日,云南大理州发生5.0级地震,而早在3天前,"预报中心"预测云南等区域或将于72小时内发生5.0级地震。因为这些微博,"预报中心"一举成名。
神秘的"预报中心"博主至今从未显露真容,微博上的资料显示,博主是一名出生于1995年的学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博主解释说,微博中所指的"异常动物",是指自己湖北家中的动物。在雅安地震前晚7点多,博主的一只猫,一只狗,叫了一个小时,老鼠也窜了出来。
"预报中心"微博目前拥有20多万粉丝,特别是四川雅安地震以后,微博更加红火。不过,"预报中心"这种民间预报的形式,受到了官方机构的批评。云南省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俊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根据我国法律,任何个人或民间机构对外发布地震预报信息都是违法行为。他还建议网友不应采信民间机构发布的地震预测消息。
芦山地震中,已经有造谣者被处理。一名自称地震局内部人员的造谣者,被成都市公安局抓获,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该名造谣者予以行政拘留。
公众总是期待地震的发生可以预测,因此,像"预报中心"这样的民间人士受到追捧。但严谨的科学家会说,地震预报目前还是世界难题,一些国家能够做到地震预警,但预警能力也十分有限。
地震预测、预报、预警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预测是通过观测手段、观测资料分析,根据规律能提前判断某地今后某个时期可能要发生什么事情;把预测结果进行发布,就是预报。而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几秒有何用?
基于地震预报的难度与政策风险,地震预警开始在研究与实践中得到重视。
此次雅安地震发生后7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预警信息:"四川芦山6.4级地震(后来修正了震级),成都主城区烈度4.6,为成都市提供了28秒避险时间,为雅安市区提供了5秒避险时间。该预警信息实时通过微博、计算机网络、手机客户端、汶川和北川电视台和学校专用接收终端等同步发布。"
8时2分,汶川电视台提前42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四川芦山正发生有感地震,汶川将震感轻微,请做好避险准备。地震横波还有42秒到达。"已经安装预警接收设备的北川中学、青川乔庄中心小学等学校的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触发并报警。电视节目中插播的信息,就来自汶川县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2008年汶川地震后,物理学博士王暾成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目的是"为研究、研发、试验地震预警技术"。作为中国首个民间地震预警系统,这家研究所获得了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
今年3月21日的新闻显示,研究所通过与四川各市州防震减灾局合作,并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应急办、四川省地震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建设了覆盖四川全省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
不过,有网友疑问,现有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过窄,当地人既没有收到短信,也无法听到警报,更不可能"随时都看着微博"。
最先实践地震预警的是墨西哥,目前应用最有成效的是日本。
在破坏性的地震来袭前提前十到几十秒发布预警的意义何在?首先,地震预警可以用于高速列车的制动、海岸防波闸关闭、人员避灾、交通管制,飞机起降管理,海啸对轮船影响预警等等,大型生命线工程可以自动触发一系列安全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和电视向居民和工作人员发出预警,包括家庭、学校、集会停止和避险、工作和高危工作停止、生命线和电梯应急管理等等。有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
但在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系统本身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四川省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长周荣军此前向媒体介绍,地震预警是有盲区的,台网要达到一定的密度,一定的范围覆盖幅度。预警可以,但一定是预警30至50公里以外的地方有用。地震台网的建设不足,是目前我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软肋。
敏感学科
"如果民间机构都能做地震预警,官方部门干什么去了?"芦山地震后,舆论开始追问官方地震部门的乏力,有网友指责,地震局经费大多花费在行政上,而不是科学研究。
《唐山大地震》一书作者钱钢认为中国在预警信息上的公开存在重大变化。在他看来,唐山地震后的十年间,余悸未消,地震部门最怕"漏报",政府最担心"漏警"。而1986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虚报"和"虚警"的担心则上升到主要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地震活动却相对平静。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的稳定,对任何可能"影响投资环境"的负面信息都严加控制,震情信息自不例外。
官方的谨慎态度,也导致了民间观测的收紧。按照钱钢的研究,"唐山地震之后全国有群众测报点3万多个,业余测报人员20万人,其中四川省业余测报有1.4万人,堪称群测群防大省,‘文革'之后群测群防队伍被认为科学性不足,1979年开始整顿,1980年底全国测报点降到5000多个,业余测报人员降到2万,四川到了1985年,含重庆,全省不到1000人做这个工作。"
有了预警,是否就能够高枕无忧?很多专家表示,在中国建筑、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很差的现实下,与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预警系统,还不如把房子盖得更牢固。
上海防灾减灾研究所副所长罗奇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谈到预警系统的规律: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离震中越远,提供的预警时间越长,但意义也随之削弱。另外,地震预警因为求"快",对地震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因此学界至今仍对地震预警持不同意见,支持方认为它能有效避免损失,反对方则认为它需要长期的人力物力投入,效果却有限。从长远看,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是更有效的抗震自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