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约430km,与山西、内蒙、宁夏、甘肃、四川、湖北、河南相邻,国土面积为20.56万km2。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以北山、秦岭为界,分别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类各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陕西省地质环境复杂,主要涉及鄂尔多斯地台、渭河断陷盆地和秦岭褶皱带等地质单元。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鄂尔多斯地台中部,其地震构造分区属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沉积了从中三叠至早白垩纪的巨厚沉积层,周边为一系列断陷盆地所围限,区内地壳厚度为43~45km,起伏变化很小。从鄂尔多斯沉积来看,地层几乎没有褶皱,也没有火成岩侵入,为华北断块上最稳定的部分,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为全省最低。
关中平原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km,号称“八百里秦川”,地质构造上属渭河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部被多组不同方向的断裂肢解成几个次级断凸及凹陷,南部凹陷较深,以周至凹陷和固市凹陷最大,且内部各部分的沉降速度和凹陷深度也不相同,以固市凹陷最深,第四纪沉积层厚度达1 295m。盆地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断裂发育,主要断裂有秦岭北缘断裂、华山山前断裂、渭河大断裂、口镇-关山断裂、渭河盆地北缘断裂、 临潼-长安断裂、岐山-马召断裂等。全省6.0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此 区内,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均为全省之首。1501 年朝邑7级大震和1556年华县8 1/4级大震都发生在关中东部地区。
陕南秦巴山区是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主要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组成,其内部构造复杂,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喜马拉雅期的强断裂运动,使秦岭、巴山地区新断裂、断陷发育,形成许多山间盆地,如汉中、安康、山阳等两个新生代沉积盆地。控制两盆地的略阳-勉县-洋县断裂、月河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中强地震。区内其它地区地震分布零散。整个陕南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次于关中平原而高于陕北黄土高原。
陕西省历史地震活动性很强,尤其是关中地区。有史以来全省共发生400余次有感地震,其中4 3/4 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全省发生6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8次发生在关中地区,特别是1556年华县8 1/4级特大震,死亡人数83万,令世界震惊。
陕西省是我国破坏性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历史地震灾害主要表现为建筑物的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以及直接造成的人、畜伤亡,还有滑坡、山体崩塌、水灾、火灾、瘟疫、饥荒等次生灾害等。其主要特点为:人员伤亡多,受灾面积大。 1556年的华县地震,是世界迄今为止所知的人员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重灾面积达28万km2,建筑物大面积遭到严重破坏。其次,地震的震源浅、有感范围广、极震区烈度高、经济损失大。1998年泾阳4.8级地震,离极震区较远的泾阳城区和咸阳、渭南城区的某些建筑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极震区烈度达到Ⅵ(+),整个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400万元。近几十年来,我省中强地震较少,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北东和北西两个交叉的条带内。到了20世纪90年代,关中东部较为平静,地震主要集中在关中西部的北西向条带上,直至1998年1月5日泾阳发生了4.8级地震,引起了社会较为强烈的反应,同时也打破了地震活动分布的格局,使关中东部发生了一系列3级左右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