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东北渔洞河村一隅,红瓦灰墙的小院里一栋粉白相间的三层小楼亭亭而立,大门口宁陕地震台的金色牌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宁陕小学和宁陕初级中学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走进这里,来参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为主题的防震减灾科普研学活动。这已经是这个小小的地震台站坚持开展地震科普活动的第15年了。
科普工作15年 因为值得
许海燕,一位有些羞涩的宁陕台老职工,特意换上一身简洁端庄的工服,踩着一双自己并不是很熟练的高跟鞋,忙前忙后地穿梭在活动现场,她既是当天的主讲老师,也是这场活动的组织者。孩子们是分两批来的台站,送走了上午的小学生,许海燕匆匆忙忙吃了一碗面,赶紧又投身到下午中学生参观活动的准备工作当中,“因为中学生和小学生不一样,给他们准备的讲解、观看的影片、分发的材料以及最后有奖问答的问题,都得有所区别。”许海燕一边忙着整理资料一边说。
直到下午忙完了所有的事儿,许海燕才得空坐下来喝了一口水,“我穿不惯高跟鞋,脚好疼。”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不过这种场合,我觉得还是要庄重些。”其实,这也已经是她参与宁陕台科普研学活动的第十五年了,她一直坚持这么做。
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宁陕台几乎没有做过科普相关的工作,汶川地震的时候,宁陕县震感强烈,周边的村民涌入宁陕台,不断询问有关地震的情况,当天正好是许海燕值班,在其他同事赶回台站之前,只有她一个人,她一边忙着处理数据,一边上报情况,还要安抚村民、解答问题,待所有的事情忙完,她和同事们就都起了开展地震科普工作的念头,恰好,当地的学校也正有此意,于是从第二年起,每年的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后,宁陕台都会与当地学校联合,开展学生走进地震台站的活动。
台站工作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宣传材料,于是宁陕台的职工就自己编科普讲稿,将淘汰的下来的旧仪器摆放在会议室,靠“一张嘴”给孩子们讲解。就是如此简陋的条件,看着孩子们热情高涨的面容和渴望知识的眼神,大家都觉得这件事儿很值得,这项工作开始了也就没有再停止。
“经过这15年,我们宁陕县城除了比较远的二小之外,其他所有的中小学的孩子都来过台里,地震科普覆盖到了这些学校的各个年级。”说起这些年的工作,许海燕露出了难得的自信笑容,“地震科普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部分,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习地震知识,有助于推动防震减灾事业被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2022年,宁陕一小还聘任我为防震减灾课外辅导员呢!”
坚守台站28年 甘于平凡
许海燕是内蒙人,1996年来到宁陕工作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的宁陕台只有一栋破旧的二层小楼,依山而建,许海燕被安排住在一楼,这一住,便开启了她近30年坚守台站的时光。“本地人不值班的时候可以回家,而我工作之余也‘无家可回’,台站就是我的家。”开始的时候,许海燕总是会想家,陕南山区的小县城,与她有着广袤草原的家乡截然不同,潮湿的环境常常让她起得满身红疹,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听不懂的方言更是让她倍感不适。“20岁的年纪,谁没有点儿远大理想和傲气呢?”许海燕笑笑,“当时我最怕的,还有晚上一个人值班,11点要准时去山洞查看仪器,进行定点观测。那时候没有路灯,就靠一个手电筒,虽说不远吧,但就是心慌。”
后来的几年,许海燕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同事们相处愉快,她也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经过几年的磨砺,逐渐习惯了宁陕台的生活。2002年,她在当地成了家,心便彻底安定下来。“有了家,我至少能算半个宁陕人了吧。”现在的许海燕能说一口流利的宁陕话,对当地的特产也是如数家珍,已经完全看不出她是个外地人了。
2006年陕西省地震局对宁陕台进行了优化改造,在院内新建了现在的这栋小白楼,满足业务需要,还改造了原观测山洞,新增钻孔体应变观测项目。宁陕台的工作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2012-2015年我们的体应变连续四年获得国评第三名;2017年国评第二,2018年国评第一,这个成绩在全省都是很好的。”许海燕说起宁陕台的成绩,脸上有了一丝丝小骄傲,“正是因为我们地处偏僻,观测环境好,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所以我越来越理解我们的工作性质,这些年,我也习惯了这项工作,守在这里,甘于平凡也没什么不好,对吧?”
扎根山区一辈子 感情深厚
在宁陕台的这些年,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许海燕却一直坚持在原地,与宁陕台融为了一体。
2003年8月,宁陕台遭受过一次特大洪灾。当天,是许海燕一个人值班,她眼看着台站门前的河水越涨越高,直到漫进台站,她一边抢救台站的贵重物品,一边安置周边跑进台站避险的村民,带领他们向高处转移。洪水之后,台站断电断水,门口的道路也尽数冲毁,无法与外界联系,外面的同事也赶不回来,许海燕只能待水退些后,淌着淤泥步行几个小时到县城给上级部门打电话汇报情况。“当时我真的特别害怕,看着台站损坏却无能为力。”谈及这段经历,许海燕叹了一口气,“就是这次洪水,宁陕台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2006年,进行了优化改造,算是因祸得福吧。”
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调整,宁陕台的人员越来越少,伴随着迎来送往,到2019年以后,就只剩下了许海燕一个人,她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在宁陕台。台站的小院里,绿植葱葱郁郁,许海燕每日都会进行清扫和打理,“在这里工作生活这么多年,有感情的,即使现在剩我一个人,还是要保持整洁,让院子有生机。”许海燕一边清理杂草一边说。
如今的宁陕台已经不再需要24小时值班,许海燕也依然坚持每天花足够长的时间在台上呆着,当初为了到台里方便,许海燕的家安得离台站并不远。“节假日没事儿的时候,我也上来的,不来看看,心里不踏实。”
一边是专业的地震监测事业,一边是相对业余的地震科普工作,许海燕都抓的很好。“现在工作条件越来越好,地震监测工作量变少了很多,我更得把地震科普做好,不然工作太单薄了,我一个人多空虚?而且现在,宁陕台的科普工作得到了我们安康地震监测中心站的大力支持,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目前的目标是,想办法把地震科普工作覆盖到乡村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许海燕笑着说。(作者:罗彬 本文经编辑,于2024年5月15日在《陕西日报》科技版发表)




